内容详情
周恩来崇高风范指引下的思想启示——参加省直团工委青马工程暨团青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班有感
分类:
职工文苑
作者:
谢丽莎
来源:
岩土公司
发布时间:
2025-04-21 11:28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流传千年的诗句,描绘的是江南春色的极致之美。当我在同样的时节来到淮安恩来干部学院时,这句诗有了全新的意蕴。这里没有扬州城的繁华喧嚣,却有着更为珍贵的精神遗产;这里不见瘦西湖的烟柳画桥,却有周恩来总理崇高风范铸就的精神丰碑。在这里,我度过了充实、难忘的一周,五天的课程,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创新等各个领域,从周恩来总理自我革命精神的深刻阐述到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的厚重历史,从恩来干部学院老师们在沉浸式党课上的深情演绎到江苏团省委对新时代团青工作的先进经验分享,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经》到淮安优秀企业中天钢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既注重理论讲授又注重个人吸收,既有传统教学又强调实践运用,对于当前工作中以及思想认识领域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理论进行了深度解读,这场知识与思想的盛宴,犹如一场及时雨,冲刷掉我思想上的尘埃,让信仰的底色更加鲜明,让担当的脊梁更加挺直。
跳出舒适圈之做“思考派”青年
通过沉浸式感悟周恩来同志的崇高风范,我在思想境界、工作方法和责任担当上实现了显著提升。一是树立长期学习意识,以“终身学习”应对时代之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每一个中国青年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勤奋学习”。周恩来总理的一生,就是对“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理念的生动践行。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周恩来同志始终根据形势变化更新知识结构,甚至晚年仍坚持每天读书。作为新时代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以周恩来同志为榜样,保持本领恐慌的紧迫感,打破“学历即终点”的思维定式,将学习作为终身课题,通过系统化、持续化、实战化的学习,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紧跟发展实践需求,锻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核心能力。二是以目标为导向,构建“问题破解型”工作逻辑。课堂中的一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毛泽东同志在一次与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的闲谈中问道:怎么样才能让猫吃辣椒。刘少奇主张强行喂食,周恩来建议将辣椒裹在肉中诱使猫吃,而毛泽东提出将辣椒涂抹在猫背上,让猫因不适而主动舔舐。这一小故事深刻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独特方法论,“硬塞”方案隐喻着单纯依靠命令推动工作的弊端,易引发抵触情绪;“裹肉诱食”方案,虽利用了猫的生理需求,但依赖外部刺激(肉)而非内在动力;“涂背自舔”方案通过制造适度不适(辣椒刺激)促使猫主动改变行为,本质是通过“换位体验”理解猫的感受。这一工作方法,在今天仍有深刻现实意义,在解决工作矛盾时,应避免强迫思维和投机取巧,要尊重客观规律,理解人性需求,以“利他思维”开展工作,比如:处理部门间协作难题时,可通过建立跨部门利益共享机制,让各方从“被动配合”转为“主动协同”。三是牢记使命担当,锻造“道义争担敢息肩”的脊梁。从革命年代的“面壁十年图破壁”到建设时期的“春蚕到死丝方尽”,周恩来同志用一生诠释了“道义争担敢息肩”的崇高境界。作为国企青年,我们要以周恩来为镜,在深化改革中勇当先锋,在科技创新中勇立潮头,在服务民生中勇挑重担,让“道义担当”的精神血脉在新时代国企事业中永续传承,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工作启示之“两个统一”法则
青年工作至关重要,这个话题老生常谈,面对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工作的打算,总难以谈出亮点。通过与省直各部门、高校、企事业等单位的深入沟通,辩证思考,深入剖析,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央企青年工作必须立足“两个统一”,将政治引领、青年成长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结合公司实际,汇报工作思考。
政治性与情感性的统一:构建“价值共振”模式。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央企青年工作不仅要坚守“姓党为民”的政治属性,又要回应青年群体的情感诉求。实践中,重点在于如何让政治要求转化为青年的内在信仰,让情感关怀升华为对组织的深度认同。培训中的“理论学习—叙事感受—情感共鸣”的学习方式让我深受启发,例如:讲授周恩来总理崇高风范时,首先通过理论阐释搭建精神坐标,解析“六个杰出楷模”的思想内涵;继而播放《大无大有》专题片,让总理秘书、卫士、亲属等身边人的口述史料形成情感冲击波;最后,设置“穿越时空的对话”环节,引导学员以当代青年视角给总理写信,将抽象精神转化为可触摸的情感记忆,使党性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启示:公司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应打破“政治高于一切”的过硬说教,也要防止“单一式”关怀的片面思维。一是全域覆盖。针对青年员工分散在项目一线、流动性强的特点,通过线上党课、视频参学、书面研讨实现理论学习“全域覆盖”;创新教育形式,探索故事型团课、沉浸式学习新模式,以生动有趣、互动性强的特点抓住青年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积极性。二是靶向施策。针对项目环境相对艰苦的现状和青年个性化生活体验,指导群团组织积极开展慰问工作、联谊活动,同时,可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青年兴趣领域,探索成立读书会等社团,开展红色剧本杀等活动,满足青年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为组织提供一个发现优秀青年的窗口。三是精准滴灌。针对青年个体意识增强的时代特点,采用团青干部一对一联系,常态化谈心谈话,深入了解青年思想动态、工作困惑、生活困难,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为党委联系青年架好桥梁,实现青年工作的“精准滴灌”。构建使命有高度、关怀有温度、调研有深度的模式,才能在“价值共振”中增强青年工作的穿透力。
实现战略目标与依靠力量的统一:构建“青年主创”生态。在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央企青年工作面临双重使命,既要锚定方向,确保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又要激活青年群体这一核心动能。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史》课程中,赵培军老师围绕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和遵义会议、六届六中全会、延安整风、中共七大四个历史节点进行讲授。深入探寻革命胜利的根本逻辑,其核心是解决了依靠谁、组织谁、如何赢三个问题。通过阶级分析、土地革命重构革命主体,形成了以工农阶级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从三湾改编的“支部建在连上”到古田会议“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实现组织韧性指数提升;提出统一战线、持久战、根据地建设三个实现路径。
启示:红色革命胜利的实践揭示,争取依靠力量的本质在于能否将理论洞察、组织创新、利益重构熔铸为管理措施,立足公司发展:一要将理论洞察转化为实践纲领。探索战略解码与青年认知同频路径,比如:将公司转型业务年度任务和技术攻坚目标拆解为“微任务包”,通过挂榜揭帅的方式,动员一批有志青年认领;再如,依托技术中心平台,坚持问题导向开展交流会,帮助技术骨干形成“发现问题—分析矛盾—创新解法”的思维闭环。二要将组织创新转化为行动体系。通过组建青年突击队、创新工作室,并适当授权,赋予团队一定的技术路线决策权、资源调配权,立足项目解决施工难题,实现工艺优化,形成以成果转化为主的科技创新成果。三要将利益重构转化为动力机制。在国企深入改革中探索利益分配机制,将青年利益与公司战略目标绑定,比如:近年来三局推行的“工资上涨、职称评聘等工作在同等条件下向一线倾斜”政策,其实质是通过制度重构实现“价值创造者优先”的分配正义,这种政策导向不仅回应了一线职工的核心诉求,更在深层次推动了三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适配,极大激发了一线青年的积极性。总而言之,央企青年工作的最高境界,是让青年意识到自身成长与国家命运、企业兴衰的同频共振,通过政治引领的“价值升华”与情感关怀的“意义赋能”,通过政策倾斜的“资源下沉”与制度创新的“活力激发”,可培育出既有“国之大者”格局,又有“企业之要”担当的新时代三局青年。这种转化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制度刚性中注入人性温度,在情感互动中筑牢政治根基,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企业使命、国家战略的深层共振。当满是灰尘的裤脚与洁白的衬衣获得同等尊重,当打桩机的轰鸣与职代会的掌声形成和声,分配正义的实践才能重塑高质量发展的基因。
美好的时光转瞬即逝,离开学院那天,淮安飘起了蒙蒙细雨。回望庄严肃穆的教学楼,我忽然懂得,这里的每一堂课、每一次讨论、每一场活动,都是对我们精神世界的精心雕琢。“烟花三月”的美景终会随季节更迭而逝,但在恩来干部学院获得的精神滋养将长存心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肩负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肩负着推动三局改革转型发展的经济重担。唯有把周恩来崇高风范转化为锐意进取的奋斗姿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方能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