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养蚕记:在时光褶皱里重逢童年的自己
分类:
职工文苑
作者:
张菊梅
来源:
第十分公司
发布时间:
2025-06-09 10:30
第一次把蚕宝宝捧在手心时,它们绒毛般的蠕动轻轻擦过指尖,刹那间,我读懂了儿子眼中那簇亮晶晶的期待——这团会慢慢挪动的柔软白,分明是打开时光隧道的神奇钥匙。作为小时候只能在课本插图里 “云养蚕” 的人,这场跟着孩子从零开始的养蚕之旅,正一点点唤起我当年没做完的梦。
最有趣的,当属带着蚕宝宝坐高铁的 “荒诞浪漫”。决定带它们回外婆家那天,我们像筹备一场皇家出行般郑重其事:透气的小盒子被反复检查,洗净擦干的桑叶层层铺好,生怕怠慢了这些 “小贵客”。高铁上,儿子紧紧抱着盒子,每十分钟就凑过去张望,像守护稀世珍宝的小卫士。阳光透过车窗,洒在他长长的睫毛上,也给盒子里的蚕宝宝镀上一层梦幻暖光。列车在铁轨上颠簸前行,儿时幻想能带课本里的蚕看世界的念头突然翻涌。当指尖触到盒子边缘的温度,我恍然惊觉,原来孩子的天真,正替曾经的我实现那些藏在心底的未竟愿望。
最难忘的,是撞见蚕宝宝蜕皮的那个午后。儿子风风火火拽着我冲到蚕盒旁,像发现新大陆般兴奋。浅绿的蚕宝宝尾部死死勾住桑叶,身体一节节往前拱,旧皮如同不合身的旧衣裳,正从尾部缓缓褪去。我们屏住呼吸,轻声数着:“蜕了一半了!还有一点!” 我盯着那细微的蠕动出了神——原来蜕皮不是华丽转身,而是一点一点挣开束缚的漫长征程,每一次停顿都在积蓄破局的力量。想起自己小时候做什么都嫌麻烦、急于求成,如今却甘愿跟着孩子蹲守半小时,静静看着阳光为蚕宝宝新生的皮肤镀上银边。那一刻,我终于懂得“慢慢来”的魔力:就像当年急着长大的自己,原来需要这样慢下来的时刻,才能看清生命最本真的模样,也终于明白,“慢慢来” 才是生命最动人的节奏。
当蚕宝宝开始往角落吐丝,我们用硬纸板搭了个 “小格子间”,笑着说要给它们“盖新房子”。细细的丝线从蚕宝宝嘴边缓缓淌出,起初只是若有若无的痕迹,渐渐织成半透明的网,最后变成圆滚滚的茧。阳光透过去,能看见里面影影绰绰的蠕动。望着这一幕,小时候课本里神秘的茧又浮现在脑海,总觉得那是个充满未知的“结界”。此刻看着儿子趴在桌边,一边哼着跑调的歌,一边专注观察的模样,忽然惊觉这个茧里裹着的,不只是蚕宝宝的蜕变,还有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些被拉长的珍贵时光——摘桑叶时蹲在草丛里寻找最嫩的叶尖,给蚕宝宝换“床单”时屏住呼吸生怕惊扰它们,这些点点滴滴,都被一点点织进了这团柔软的白色里。
昨天傍晚,儿子把茧托在掌心,仰起小脸问我:“妈妈你看,它们是不是在里面做美梦?”暮色漫进窗户,儿时趴在窗台看蚂蚁搬家的夏天瞬间涌来。原来,所谓 “跟着孩子养蚕”,从来不是简单的陪伴,而是借由一双孩子的眼睛,重新看见童年里被忽略的温柔:观察一片桑叶的纹路、等待一次蜕皮的发生、守护一个茧的成型,这些看似“没用的小事”,才是童年最珍贵的宝藏。那些当年因为 “没时间”“太麻烦” 而错过的细节,此刻都跟着蚕宝宝的蠕动,一点点填补进生命的缝隙里,让曾经那个急着往前跑的自己慢下来。
这场养蚕之旅早已在心里结了个茧——裹着孩子的童真,裹着与童年的和解。原来最好的成长从来不是单向的目送,而是在陪伴一个小生命慢慢长大时,听懂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小小的、曾被忽略的声音:慢慢来,每一步都刚刚好,就像蚕宝宝会在合适的时刻蜕皮,就像我们终会在某个黄昏,与记忆里那个充满期待的自己,温柔相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