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芒种
分类:
职工文苑
作者:
李娟
来源:
岩土公司
发布时间:
2025-06-09 15:03
芒种时节,村口的麦田翻涌着金浪。所谓“芒”是麦子、谷子等有芒作物籽粒顶尖的细刺,“种”则是播撒新希望的期许。顾名思义,此时节正应“收麦种稻”,让成熟的有芒麦子及时归仓,让待播的有芒稻种入土生根。
老一辈人常说“芒种芒种,连收带种”。儿时不了解节气里的农耕智慧,只记得每逢此时学校总会放假,那时觉得正是农忙时,要我们帮家里干活,所以叫“忙假”,等到年岁渐长,方觉得或许该叫作“芒假”,一个“芒”字,道尽了节气与作物的深刻联结。
清晨的田埂浸着露水,父亲的镰刀在磨刀石上发出“霍霍”声响,刀刃上跳跃着天边初绽的鱼肚白,锋利得仿佛能划破晨雾。我们踩着露水走进麦田,麦穗上的芒刺轻扎手背,痒意里混着新鲜麦秆的清苦气息。年幼时放假,总爱和弟妹提着竹笼穿梭于收割后的麦茬间,捡拾遗落的麦穗,那些颗粒虽小,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却弥足珍贵。几日下来,竹笼里竟也能攒起小山般的金黄,沉甸甸的尽是对土地的敬畏。
割麦是个手艺活。父亲总说:“左手要稳,右手要顺”,只见他掌心拢住麦秆,拇指与食指精准卡住根部,镰刀斜切入土时带起一痕新月般的银芒,麦秆便整整齐齐倒向臂弯。年少的我们总学不会这分寸,镰刀常陷进泥土里,父亲便手把手纠正“顺着麦秆的劲儿,别和土地较劲。”待上了初中,家中添置了新工具“麦拢”,金属齿刃划过麦秆的簌簌声里,效率比镰刀提升好几倍。日头偏西时,脚边的麦垛已堆成金色丘陵,我们便帮着大人将麦捆装车送往打麦场,车轴碾过田埂的吱呀声里,满载的是丰收的希望。
打麦场是夏日里最热闹的地方,拖拉机拖着石碾碾过摊开的麦秆,父亲用木锹将麦子使劲扬起,碾碎的麦秆随风飘扬,麦粒如金色雨点“噼里啪啦”蹦跳而下,混着尘土与麦秸的辛香钻进鼻腔,麦秆与麦粒就这样分离开来。我们光着脚在松软的麦堆里追逐,脚丫被麦粒硌得发痒,却笑得直不起腰。晒麦的日子漫长而琐碎,母亲每日都要反复翻晒,她说:“晒透的麦子,能在粮仓里存住一整年的阳光。”那些在麦堆里打滚的午后,连头发丝里都沾满了阳光烘焙过的麦香。
今年端午返乡,母亲提及又到收麦时节。我特意赶往麦田,只见收割机的巨臂掠过麦浪,金黄的麦穗瞬间化作谷粒,如金色溪流涌入车斗。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钢筋水泥的粮仓取代了旧日粮囤,可每当微风送来麦香,打麦场上赤足奔跑的画面便清晰如昨。从田间地头的弯腰劳作,到现代化粮仓的科学存储,变的是耕作方式,不变的是刻在血脉里的“粮食情结”,每一粒谷物都凝结着祖先的生存智慧,每一次播种与收割都延续着人与土地的契约。
芒种又至,城市的高楼遮住了遍野麦浪,却遮不住记忆深处的麦香。那些在田埂上淌过的汗水、在打麦场上数过的麦粒、在父辈掌心学会的耕作技艺,早已化作文化基因,深深融入自己的血脉。手中有粮,方得心安,粮仓稳固,方筑家国根基,这便是节气里的生存哲学,是中国人对土地的敬畏、对粮食的珍视、对家国的承诺,如麦穗之芒,细微却坚韧,永远在岁月深处闪烁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