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从百年党史中读懂“绿色担当” --新时代一名岩土工程师的初心坚守与实践
分类:
职工文苑
作者:
李庆亮
来源:
第一分公司
发布时间:
2025-07-07 17:06
站在广西某生态修复项目KS099图斑的高坡上远眺,曾经寸草不生的弃土场已悄然蜕变----油茶树和构树的新芽在微风中舒展嫩叶,五颜六色的野花点缀其间,有风掠过时掀起层层绿浪,仿佛能听见大地苏醒的呼吸声。这抹生机盎然的绿色,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智慧的时代回响。
作为一名扎根矿山修复一线的岩土工程师,在系统学习党史的过程中,那些红色记忆里的生态觉醒、施工现场的泥土芬芳、技术攻坚的日夜坚守,逐渐交织成一幅清晰的图景:矿山修复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当代践行。
一、红色基因中的生态智慧:从“战天斗地”到“和谐共生”的历史跨越
1941年,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南泥湾的战士们用镢头刨开黄土,将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但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的三五九旅就懂得“砍树必补种”的朴素生态观,那就是每开垦一片农田,就在山坡栽下榆树、槐树,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黄土高原的生机。这种“在开发中保护”的意识,正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智慧的萌芽。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工业基础,我们在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曾经走过弯路。全国“大炼钢”时期,广西某地大多数矿山为完成矿石产量指标,采用“剃头式”开采,导致山体裸露、水土流失,周边村庄粮食减产。这段历史教训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简史》,成为我们党反思发展方式的重要转折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彻底重塑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福建宁德,习近平同志带领群众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在浙江安吉,余村从“石头经济”转向“生态经济”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两山”转化的样板。这些红色足迹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对生态建设的探索,始终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频共振。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的需求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二、新时代工程师的使命传承:在技术革新中践行红色精神
矿山修复技术的迭代,折射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科技自立自强的历程。最初我们大多采用客土覆盖技术,从外地运来种植土覆盖在废弃矿坑上,成本高且易造成二次污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重要会议活动和到各地考察时,就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开始探索原位修复技术:通过微生物活化剂分解矿石中的重金属,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让土地自己治病。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从征服自然到顺应自然,从资源消耗到生态循环。面对智能建造浪潮,我们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在矿山修复项目中,运用无人机进行三维建模,精准计算修复区域的土方量和植被覆盖率;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重金属含量等数据,实现智慧管养。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从延安时期三五九旅的植树造林,到新时代矿山修复的生态疗愈,变的是技术手段和发展阶段,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岩土工程师,我将继续以党史为镜鉴,在矿山修复的工地上书写绿色答卷,让每一寸被开采的土地重获生机,让每一座矿山都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我坚信:当红色的基因融入绿色的实践,当奋斗的汗水浇灌生态的土壤,我们必将在祖国大地上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